
飞机穿越云层时,我望着舷窗外渐次清晰的非洲大陆,忽然想起出发前同事们的叮嘱——“多看看那边的真实模样”。
作为公司的一员,这次随队考察既是工作任务,更像是一场带着期待的远行。承蒙福明公司相邀,又得公司领导信任,有幸陪同李总一行踏上这片被称作“希望大陆”的土地,既要摸清坦桑尼亚、摩洛哥的市场脉络,也想为公司海外布局找些实在的方向。行程不算轻松,先到坦桑尼亚看市场、访伙伴,再转道摩洛哥了解子公司运营,和当地使馆、同行聊聊。走下来才明白,“非洲市场要抓住”这话不是一句口号,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生机、工地上的忙碌,都在悄悄告诉我们:这里藏着公司长远发展的机会。

一、 坦桑尼亚:湿热空气里的生长力与机遇
“及时行乐”的文化差异,也透漏着机遇。当地时间8月14日,达累斯萨拉姆的机场刚落地,赤道的湿热就裹了过来,带着点草木和泥土的混合气息。清晨出门,街边卖椰子的小贩骑着辆旧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绑着摞得高高的青椰子,“嗒嗒”的车铃声混着叫卖声,倒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光。从市区往半岛走,老城区的红砖墙还留着岁月的痕迹,新城区却已冒出不少在建的小区和公寓。印巴商人背着公文包匆匆而过,中方投资者正在指挥当地工人施工,连街角的小超市都挂着“中国超市”的招牌,每个地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在慢慢“长大”。欧美游客不少,有的背着登山包准备去市区,有的在海边咖啡馆晒太阳,这倒提醒我们,坦桑尼亚的旅游配套其实还有很多空白可填。不过也有现实的难题,坐出租车时发现司机师傅的油箱灯一直亮着,同行的福明公司汪经理是第二次来,他笑着说“先跑着,晚上喝点酒,要用的时候再加”,在这里不少人都习惯了“及时行乐”的日子。

福明同事的深耕,诠释着开拓的韧劲与智慧。福明公司在坦桑的同事们真的很让人佩服,尤其是邵总他们几位,一直扎根在这里。那天下午,印度洋的海风裹挟着热浪,天气格外闷热,我们两辆车14个人,仅半天时间就跑遍了5个地方,他们这份毅力和效率,实在值得敬佩。从待售的商品住宅到正在装修的特色酒店,从规划中的地块到准备续租的商铺,每到一处,他们都能说出当地的政策、租金、客源情况,连周边便利店的客流量都摸得门清。邵总说“这边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来旅游的人多,酒店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话听着实在,却透着开拓的韧劲儿。
中坦友谊的深厚,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去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那天,算是意外的感动。一进门就看到“中坦友谊”的展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援非的照片,延伸到如今“一带一路”合作的铁路项目模型,看得人心里暖暖的。郑和下西洋的展柜前,一块明代青花瓷碎片安安静静躺在那里,从介绍中可以看到,当年中国船队到这里时,曾留下不少瓷器、丝绸,现在还有渔民能从海里捞到老物件。博物馆广场中央有棵几百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树下的石凳磨得发亮,当地人说,每逢节日,大家会来这儿祈福,石凳上的痕迹都是岁月留下的“祝福”,站在树下,我仿佛能感受到石凳上沉淀的岁月温度,也能想象到每逢节日,当地人围坐于此祈福的热闹场景,本着入乡随俗的想法,我也在石凳上对着大树祈福,希望世界和平。

桑给巴尔岛是此行的“小惊喜”,蕴藏着未被发掘的商业价值。印度洋的海水是那种透亮的绿,云朵像被拉成了丝,慢慢在天上飘。石头岛上的陆龟爬得慢悠悠,“湖北千禧”的旗帜被风一吹就“哗啦啦”响,正如同公司的信誉会响彻希望的大陆每一个角落。银色的沙滩上,马赛人拖着牛皮拖鞋卖手工艺品,调子慢悠悠的;欧美游客躺在躺椅上晒太阳,偶尔和当地人聊上几句。我们光脚踩在沙滩上,沙子温温的,海水漫过脚踝时,能看到细碎的磷光,像踩碎了星星。福明的董事长看着这片海,突然说“这么好的地方,怎么就没有像样的酒店?”他当即让我们问当地人,这片区域能不能开发,“要是建个星级酒店,既能让游客住得舒服,也能把桑给巴尔的美好好好展示出来”——那时候我才明白,好的商机,往往藏在对“美”的敏感里。

二、 坦桑尼亚:机遇背后的挑战
坦桑尼亚的机遇,源于其显著的资源与成本优势。当地的资源丰富,房地产规模以年均30%的增速不断增加;旅游地产的增速则在15%左右,服务业的增速达到了7.3%,旅游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地产经济红红火火。而当地普通员工月薪大多在800到2000元,如果是做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产项目施工与投入,成本优势很明显。而且坦桑的资源真不少,肥沃的土地能种咖啡、腰果,矿产储备也丰富,连水力资源都没完全开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想发展,设了不少经济特区,税收减免、简化审批,就盼着外来投资者来帮忙。
坦桑尼亚的挑战,集中于基础设施与文化差异。基础设施,确实不太好,有些路段下雨就泥泞不堪,电力供应也不稳定,发电机是基本的标配,这都会增加运营成本。文化差异也得注意,当地民族多,习俗不一样,比如小费文化很普遍,办事给点小费成了习惯,刚开始可能会不适应;还有履约问题,有同行说,偶尔会遇到当地人签了合同又反悔,就因为有了更好的价格,这些都得提前想到,慢慢磨合。

三、 摩洛哥:深邃的大西洋与碧蓝的地中海
摩洛哥的初体验,是机遇与温度交织的画卷。离开坦桑,经多哈转机去摩洛哥。多哈机场的沙漠绿洲布景还没看够,飞机就降落在了卡萨布兰卡。走出机场,同禧摩洛哥公司的同事早等在出口,让人觉得像见到了家人,配合上大西洋的风扑面而来,带着点咸涩的凉意,和坦桑的湿热、中东的闷热都不一样。这里随处可见基建项目,塔吊在夕阳下格外显眼,都是为了2025年的非洲杯和2030年的世界杯准备的。我们去哈桑二世清真寺那天,正好赶上傍晚,学着当地人仰起头拍照,白色的清真寺在落日余晖里泛着暖光,寺顶的尖塔直插天空,让人忍不住感叹“真壮观”。晚上在Le Cabestan悬崖餐厅吃饭,点了当地的灰葡萄酒,就着大西洋的夜色慢慢喝,倒觉得这趟行程多了几分惬意。

摩洛哥的日常细节,传递着包容与发展的信号。拉巴特的一家中餐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4小时不打烊。路过乌煲城墙时,被海风侵蚀的炮台仿佛在说,当年摩洛哥人就是在这儿抵抗外来侵略的,石头上的痕迹都是“不服输的劲儿”。后来去纳祖尔看海水淡化项目,项目地就在地中海边上,海边餐厅的服务员笑容照映着海风里都带着点热情。傍晚在卡萨布兰卡的街上走,常有当地人笑着用中文说“你好”,虽然发音不算标准,却透着善意;也会遇到带着孩子的妇女,轻声问能不能给点生活费,同行的同事说,当地一个三口之家,每天五迪拉姆买三根法棍就能勉强过活,这让我想起,我们的项目能在这里创造就业,其实也是在帮当地人过日子。
一年多的坚守,同禧摩洛哥公司迎来的爆发。从2024年4月15日成立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同禧摩洛哥公司凭借坚定的战略布局,并在以杨凯、谢忠甫和陈雅男组成的团队努力拼搏下,实现了从“站稳”到“突破”的阶段性发展,不仅开启了公司进军非洲市场的全新篇章,更在合作模式、项目类型上创下多个“首次”,书写了海外拓展的亮眼答卷。

成立之初,同禧摩洛哥公司便肩负重任——承接艾郎摩洛哥MW 级叶片工厂建设项目。这一项目意义非凡:既是公司首次走出亚洲、扎根非洲的“破冰之作”,也是首次与中建三局携手开展海外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面对全新市场环境与跨企业协作挑战,团队以专业能力与高效执行,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公司正全力推进的纳祖尔西地中海港口模块化海水处理厂建筑工程,更是一次“突破”的关键实践。该项目集中诞生了多个“公司首次”:首次与中轻长沙院建立合作,拓展了业务范围;首次涉足海水淡化项目,拓展专业技术领域;首次服务非中资企业业主,标志着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是公司首个全面采用欧洲标准的项目,对工程质量与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首次”的背后,是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与付出,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艰辛和努力。

海外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后方的坚实保障与前方的多方支持。正如同公司领导所强调的:“要把问题留在国内解决,让海外同事能专心工作。” 这一理念既是对后台保障团队的要求,更是对海外团队的有力支撑。这段时间,在同禧摩洛哥公司同事的积极协调下,我们一行人先后与多方关键力量展开深度交流:中国驻摩大使馆郑伟参赞详细介绍了摩洛哥华人规模,并重申“经商一定要合规,有问题随时找使馆”,为公司在当地经营提供了权威指导与安全保障;中轻长沙院项目组围绕技术难题攻克、当地政策解读等核心议题展开座谈,分享的实用经验为项目推进扫清了诸多障碍;葛洲坝、中建三局等同行企业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在摩洛哥施工管理与市场经营的宝贵经验。
这些交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摩洛哥开展项目,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无论是使馆的政策支持、合作方的技术协同,还是同行的经验分享,都构建起一张“互助共赢”的合作网络。这份多方携手的力量,不仅为同禧摩洛哥公司的发展注入了信心,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未来,随着更多项目的推进与合作的深化,同禧摩洛哥公司必将在非洲市场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四、 摩洛哥:独特价值与考验
摩洛哥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战略位置与开放环境。它挨着欧洲,又在非洲,物流方便,不少商品能借着这里转口到欧洲、中东。而且摩洛哥的营商环境很包容,对中国人也尊重。加上非洲杯、世界杯的基建需求,还有海水淡化这样的民生项目,不管是建筑、建材,还是技术服务,都有得做。更难得的是,摩洛哥签了不少自贸协定,产品出口能省不少关税,这对我们拓展国际市场,是个很好的跳板。

摩洛哥的考验,体现在合规要求与区域发展不均。作为伊斯兰国家,斋月期间员工工作效率会受影响,得提前调整排班;法律体系也复杂,当地要求外资企业必须有本地法务,就是怕“踩红线”;而且虽然沿海地区发展好,内陆的物流、能源都跟不上。最让我们印象深的是纳祖尔海水淡化项目,地中海的排放标准严到极致,项目旁边就是海岸防卫队,连废水排放都得实时监测;还有当地法律要求,施工地必须配救护车、救护站才能开工,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没遇到过的,得慢慢适应。

五、 亲历者的身影:开拓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这趟非洲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好的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我还记得在坦桑,看到福明的同事顶着烈日跑项目,汗水湿透了衬衫,却还笑着说“再跑两个地方”;在摩洛哥,纳祖尔项目的同事,基本上都泡在工地上。他们不是“超人”,只是比我们先迈出了一步,却在非洲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一路,见过坦桑尼亚基础设施的滞后,也经历过摩洛哥复杂的合规流程,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做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可正是这些挑战,让那些在非洲坚守的人们更显可贵,福明公司的同事顶着烈日跑项目的身影,同禧摩洛哥公司的伙伴为了拿出围堰方案不断沟通的模样,还有中资企业之间互相帮衬的温暖,都让我明白,所谓开拓,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六、 在希望的大地上挖掘未来
亲历此行,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公司“立足本土、征战海外”战略的前瞻性与正确性。非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正是我们拓展版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战场。坦桑尼亚的资源禀赋与成本洼地,摩洛哥的战略支点与开放门户,无不印证着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公司领导层高瞻远瞩,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决策无疑是非常超前且英明的。它不仅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极,更是响应时代发展、融入全球浪潮的必然选择。立足本土是根基,征战海外是必然,公司决策彰显远见卓识。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非洲的朝阳,每天都在按时升起。那里有等着我们去承接的项目,有等着我们去服务的客户,更有等着我们去创造的未来。作为公司一员的我们,想为公司的海外发展出份力,也能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不妨勇敢一点,积极响应公司的号召,走出国门,来到海外。毕竟,最好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站”;最有意义的事,永远是“和大家一起做”。

下一篇:在印尼工地当厨师的心得体会